来源:中国诗歌网

2月27日上午,由中国作协《诗刊》社、中国诗歌网、云南省作家协会、中共楚雄州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帕男诗歌创作研讨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成功举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诗人白庚胜,《诗刊》社主编李少君,中国诗歌学会党支部书记王山,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主任何向阳,《诗探索》主编、著名诗歌理论家吴思敬,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评论家曾镇南,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名誉会长、艾青文学院院长曾凡华,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作家评论家徐可,《民族文学》主编石一宁,中国作协社会联络部副主任李晓东,中国作协创联部副主任黄国辉等来自全国的三十余位诗人、评论家、学者出席会议,《诗刊》社副主编、评论家霍俊明主持。

帕男从事文学创作近40年,迄今已出版诗歌、散文、报告文学31部,其中诗集11部,新近出版的《帕男诗选集》(六卷本)备受诗坛瞩目。与会专家从形式与内容、意象与抒情主人公、地缘意识与身份认同等多元视角剖析帕男诗歌的艺术特色,肯定了帕男在诗歌创作上的高产和虔诚,以及他对诗歌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白庚胜在致辞中谈到,帕男是一位来自湖南、长期生活在楚雄的瑶族作家,经过30多年的文学积累,在今天将成果同各位诗人进行交流与分享,是对此前创作的一个总结,相信未来他还会有源源不断的作品奉献给社会。楚雄作为彝族自治州,这片红土地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楚雄州的文学艺术在全国独树一帜。楚雄州文联对帕男的扶持,展现了楚雄活跃的文化氛围,说明了楚雄州各级政府和领导对基层作家的关怀,对文学发展的胸襟。他勉励作家们要有国家的情怀、人类的眼光,在大时代格局中思考个人、民族与国家的未来,希望帕男有更多精彩的著作贡献给新时代的中国文学。

《诗刊》社主编李少君在致辞中表示,帕男在云南是有代表性的一个诗人,创作力非常旺盛,这样的作家在基层、在云南楚雄能够出现,可以说成为了一个现象,值得深入探讨。去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做了重要讲话,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处也出台《关于密切联系服务广大作家和基层文学组织的意见》,此次研讨会正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贯彻落实中国作协党组扶持和服务基层文学作家的工作的具体实践,培养和发现优秀基层作者,提升地域性作家队伍知名度和影响力,将会是今后工作的一个重点。

楚雄州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李光彪表示,帕男是湖南人,扎根楚雄将近40年,写了很多诗歌、报告文学、散文。这次研讨会的召开就是要宣传楚雄,建设楚雄,推广楚雄的作家。会议现场他用一首楚雄民歌向与会嘉宾发出诚挚邀请,希望大家走进楚雄、爱上楚雄。

楚雄州委宣传部副部长罗向阳谈到,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让大家进一步认识云南、认识楚雄,希望大家有更多机会到楚雄彝族自治州去调研采风,深入基层,深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获取更多创作灵感。

云南省作协副主席胡性能评价,帕男是云南少数民族诗人方阵中重要而又特殊的一员。他以自己的创作不仅丰富了云南少数民族诗歌,也让我们看到云南少数民族诗歌创作的更多可能。近来年,楚雄州文联通过开笔会、办培训班、请专家问诊、开研讨会、加大发表作品的奖励力度等举措,营造良好的文学生态。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叶延滨作评论文章《在思想家的铁砧上击打出诗歌的锋刃》,将帕男诗歌的艺术特征概括为三方面:一是以抒情的方式进行哲人的思辩;二是以诗歌的方式重新为生活命名;三是以诗意的浸润释放灵魂的痛楚。

中国诗歌学会党支部书记王山肯定了帕男诗歌在数量、质量、艺术手法上的别具一格,“帕男先生是一个很勇敢的人,也可以说是一个任性的人,他对于生活,对于这个时代,有自己独到的想法和感受。他用诗歌这样一种方式表现出来,给我们带来一种冲击力,一种陌生化效果。但同时也要警惕,不要陷入这种才华和勇气当中去。”

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表示,帕男的诗风激烈,似普洱茶浓烈,细品有回甘。帕男的诗像云南这片土地,有层峦叠嶂之感,是多声部的交响,有哲学的繁复意味,也有电影剪辑般的目不暇给,呈现出一种利刃的效果,可以看出诗人内心的风暴。

《诗探索》主编吴思敬阐述帕男诗歌的影响来源,他受到美国自白派诗人的影响,汲取了自白派袒露自我的抒情方式,同时摒弃了自白派的绝望与疯狂。他的诗接近中国的何其芳,就外国诗人而言,帕男更接近惠特曼,敞开自我,尽情讴歌。帕男扎根于中国大地,出生在瑶族山村,民风的纯朴在他的心中播下善良的种子,长大后来到云南,行走在山水灵秀的楚雄彝族自治州,民族的基因、壮丽山河的哺育、对社会的观察和对人性的体验,使帕男像一匹备好充足草料的野马,开始在诗歌创作道路上驰骋。

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曾镇南聚焦帕男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他认为,帕男的诗像梵高的自画像,勾勒出一个在人间烟火中奔走的诗人形象。这种自画像是心灵的投影,也是灵魂的画像,展现了内心世界的冲突、个人的感情经历、时代的跌宕起伏、历史哲学的深邃广博。他期望今后帕男的创作更多触及时代,寻求与读者的共情。

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名誉会长、艾青文学院院长曾凡华从地理环境入手分析,帕男生在湘南,湘南和楚雄地理环境有很多相似之处,这样的环境所产生的诗是雄健、刚毅的,帕男创造了一种独有的诗歌方式,其中蕴含的美的价值非常值得发掘。帕男是一位勇士,不断探索攀登诗歌的高峰,对此他表示钦佩。

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可指出,帕男的诗大多数比较短小,从几行到十几行,也比较冷峻,闪着寒光,但是能于简洁中见繁复,冷峻中见温暖,浅淡中见深邃。诗人用他细微真挚且独到的情理,将物象进行特殊的融化,再铸造成一种全新的意象和曼妙的诗意。《民族文学》主编石一宁表示,帕男的作品极大地超越了民族性,解读帕男的诗并非一件易事,其诗的难度在于,陌生化手法对读者理解造成了一定困难。作为一位多产诗人,他不只让作品数量具有统计学的意义,而让数量同时包含了诗学的分量。读帕男的诗,使人感到他对形式探索的执着,尤其在诗歌语言上,他一直在与习惯化、自动化和机械化进行较量,与媚俗进行斗争,通过语言陌生化抵达意义的深度。

中国作协社会联络部副主任李晓东发现,帕男擅用动物意象,诗中频繁出现乌鸦、猫、狗、虫等,他对动植物的喜爱超过了对人的喜爱。无论在湖南还是云南,生活与自然的联系超过了北京这样的都市。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帕男对神性和动物有着独到的理解和感受,动物也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承载,以“鱼”和“乌鸦”最具代表性。中国作协创作联络部副主任黄国辉概括帕男诗歌的四大特点:一是快,三十多部作品体量厚重,说明写作速度之快,善于捕捉诗歌的火花;二是火,他的诗风激烈奔突,情绪融入很彻底;三是深,体现在对一个意象的反复使用,如“时间”的意象用了600多次,“鱼”的意象用了800多次,不断挖掘意象的新意和深意;四是新,帕男在语言使用上不断创新,诗歌形式不拘一格,进行大胆的语言实验。

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北乔观察到,帕男的诗处于云南和湖南山水相间,有山的陡峭,也有水的柔情细腻,尤其在感情方面,有生普的浓烈,也有熟普的醇厚。然而,帕男的地缘意识和身份意识在诗歌中并不强烈,“他在写云南诗歌的时候,经常闪回自己的故乡,可能除了情感上的乡愁之外,还有一个文化上的乡愁。”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曹宇翔表示,帕男的诗洋溢着一种乐观精神,庞杂纷繁,言辞滔滔,一望无际,从他的作品中可以感到对生活的称颂,对生命的肯定。“帕男的许多诗有趣味,有的是他摇曳生姿的语言带来的,有的是他丰富的生活经验带来的,让人会心一笑,这种风趣幽默展现出帕男对他人和世界的善意与爱意。

《十月》杂志社主编助理谷禾认为,帕男诗风多变,对于诗歌的语言、形式、结构、题材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对于当下诗歌的写作局面有着开拓意义。帕男仿佛是诗的雷达和接受器,捕捉来自生活的、自然的、社会的、内心的多种元素,迅速转化成诗。因此,帕男这种巨大体量的、持之以恒的写作本身,就是值得关注的诗。

在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敬文东看来,帕男没有把诗处理为一种地方性的事物,帕男类似于晚年的杜甫,把诗当做日记在写,日常生活中所有元素几乎都可以入诗。“我同意臧棣的一个说法,他说‘我们每天坚持写,最终可能会写出10行好诗’,我想像帕男这样天天写诗,每天写很多,总有一天会留下10行好诗。多与少本身不是坏事,关键是磨炼技艺,终会带来真正的好作品。”

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普驰达岭表示,帕男的诗体现出一种虔诚的创作态度,30年不间断的诗歌写作,对一个作家来说是十分可贵的。“帕男是一位对生活有认真态度,对创作有审美,对诗歌创作有细节有提炼,并满怀信仰的诗人。”帕男的诗自我意识比较突出,从语言的修辞到呈现诗的内核,文字极富穿透力,展现出非凡的审美与思考。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李林荣从帕男的诗中感受到“生活流”的思维特色,这是八十年代中后期在南方兴起的一种创作潮流,或许与他同时从事的、密集的散文和报告文学写作有关。文体的不自觉融合,使帕男的诗有一种比较强的智性特色和散文化形态,贯穿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和思考,由生活经验向某一抽象的理念作持续推升,将帕男的诗连贯起来,可形成一部帕男个人生活史的画卷。

会议现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夏露表示,帕男是把笔触落到大地上的,很多诗是对时事的反映,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同时他又用口语化的语言来表现。帕男独特而自由的发声,无论是在形式还是诗歌精神向度上,都在孜孜不倦地探索,他的诗没有华丽的语言,却有广阔的空间、辽远的思绪和多重的思辨。鲁迅文学院青年教师杨碧薇概括帕男的诗意生成状态,是滚雪球式的、扦插式的,他用一种看似絮絮叨叨的方式,让诗意不断繁衍。“他注意到一个现象,就不断滚动它,以一种天女散花、拉家常的方式展开写作,这恰恰是帕男诗歌与众不同的言说特质。”实际上,这也体现出诗人生命状态的敞开,这种敞开的状态带来了他诗歌的斑斓和纯粹。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程继龙表示,帕男的诗精力饱满,将其生活的时代见闻、感受、思绪一股脑纳入诗中,属于一种横向的诗歌创作方式,向四面八方扩展,草木四季、生活点滴、人生经验都自发入诗,这种横向的写作固然带来了钻石般的惊喜,同时也带来散漫化和词不达意的问题,建议今后加入叙事性来中和过度的抒情,并注意文本的完成度。

会议最后,帕男歌唱楚雄传统民间乐曲《留客调》,来表达谢意与不舍。“今天来到中国现代文学馆,聆听各位前辈的批评、教导,我会永远铭记。我们选择诗歌就是选择了生命形态,我始终相信诗歌是萌动的,能使万物从冬眠中复苏;诗歌是浪漫的,能让广袤的大地百花齐放,百鸟争鸣;诗歌是抒情的,能让万物处处充满生机和希望;诗歌是自信的,有诗歌就有了生命的价值。应该说诗人是这个世界最后一批拥有童心的人,诗歌是他们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天真童话,诗人的价值就在于引领迷茫的人们回到早已失落的精神家园。今后我会备加珍惜,备加努力,备加义无反顾!”与会嘉宾还有楚雄州文联秘书长郭秀玲,云南报业集团文旅头条记者刘珈彤,云南报业集团文旅头条记者江蕊先,楚雄州广播电视台记者徐虹,楚雄日报社记者笪永麟,中国诗歌网总编助理符力,中国诗歌网事业发展部主任祝雪侠,中国诗歌网新媒体中心副主任罗曼,中国诗歌网编辑、诗人林珊,以及来自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艺术报、北京日报、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作家网、新浪读书、工人日报的媒体记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