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光彪

举世瞩目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不知经历过多少艰难困苦。我曾经听刘老爹讲过长征途中一只野猫与红军的故事。
1936年4月16日,一棵松的刘老爹在云南楚雄牟定加入了红军。从此,刘老爹离开家乡,离开亲人,跟着红军走了。
在长征路上,刘老爹经历了九死一生的爬雪山过草地,特别是到了甘孜和红四方面军会合后,继续向无边无际的草地挺进。
据刘老爹讲,那些水草地几乎都是沼泽地,很多地方有一尺多深的锈水,脚踏下去,连草带泥一起陷进去;脚抬起来,连草带泥一起拔出来,每前进一步都很艰难。一天步行30多里,每迈出一步,都是气喘吁吁的挣扎。而气候又恶劣,一天多变,时而赤日炎炎,时而暴雨倾盆,时而风雪交加。有一天晚上,大雨夹杂着冰雹打下来,篝火被打灭了,找不到避雨的地方,红军只好像群小鸡似地簇拥在一起抱团取暖,任凭风吹雨打。
第二天起来,草地上躺下了许多停止了呼吸的红军,刘老爹他们班的副班长再也没有醒来。但是,越到困难之处,越显出红军的英雄本色。红军的青稞、马匹、牦牛、牛皮带,甚至沿路能吃的野草,都通通吃光了。班长平时比别人吃得少,剥树皮、挖草根,嚼嚼用水吞下肚里充饥。
一天晚上宿营后,排长叫各班分头出去试试,看能不能打到野猫、野兔之类的猎物。好几个班都扑空了,仿佛是海底捞针,只有四班又喊又叫提着一只野猫回来。顿时,大家欢呼雀跃,找牛屎的找牛屎、烧火的烧火、拔毛的拔毛,人多手快,不一会儿,锅里就“噗吐噗吐”散发出诱人的香味。
刘老爹和消瘦得像一棵草的班长站在锅边张罗。想不到要吃之前,班长拉拉刘老爹的衣裳,提高声音说:“小刘,走,解大便去。”
刘老爹傻了眼,嘟囔道:“6、7天没进食物了,哪来的大便呢?”
班长挤挤眼,给刘老爹使了个眼色,刘老爹明白班长的意思,和班长一起悄悄走开。见刘老爹和班长走开,全班的战士也明白了班长的意思,就一个一个渐渐离开了那锅香喷喷的野猫肉。
刘老爹一边走,一边回头望,不光刘老爹他们班的,其他班的也跟着走开了。只剩几个饿躺着的伤病员,还有掌锅的伙夫头。“光杆司令”排长一看,叫道:“哎呀,干啥呢!回来,回来,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大家商量一下。”战友们听到呼唤,都异口同声地回应:“给伤病员吃吧”。
掌锅的伙夫头一听,有道理,舀起一勺倒在碗里端给伤病员,可是伤病员说什么也不吃,口口声声说战友们尤其是干部,帮他们背东西,搀扶他们走路,比他们更累更饿,应该给其他同志吃。战友们又叫开了:“那就排长带头,伤病员们一个吃一点吧。”班长忙掐了刘老爹一把,制止刘老爹叫嚷。只见排长去找几个班长“咬耳朵”。战友们知道他们要发扬爱兵传统,一起喊口号似地叫:“我们不吃,坚决不吃。”排长抓头搔耳,无可奈何,看来大家不尝一口,这野猫肉就无人吃了。
在渺无人烟的草地,无粮无菜无吃食,野猫肉比金子还要珍贵千万倍,谁吃了就多一分生存力量,谁就多一分走出草地的希望。但是谁都不愿吃,谁都希望别人多吃一点。
面对那一锅野猫肉,又让刘老爹想起刚参军在姚安吃饭时的一个笑话。 一次开饭时,班长对刘老爹说:“小刘快洽饭了!”刘老爹把湖南话“快洽饭”听成“快抢饭”,慌忙跑到炊事班,不管三七二十一,揭开锅就抢饭吃,后来成了笑话。
人人都知道那锅野猫肉香,却又个个推辞不吃,排长慢腾腾走到锅旁,突然下命令似地吼道:“这样吧,我把最后一点盐放在锅里,多加一点水熬煮,大家都喝一口汤,谁也不准推让了。”排长说着,从衣袋里掏出纸包里的一小撮盐,边倒边开玩笑:“这叫珍珠虎骨汤,喝了壮神强精,走出草地就不成问题,就能见到毛主席了。”
可是,尽管喝了那碗“救命稻草”的野猫肉汤,面对饥饿的威胁,严寒的侵袭,不少人患了疾病,走着走着就倒下了。就连刘老爹这个青年也得了疟疾,忽而发冷,忽而发热,浑身无力。两个战友搀扶着刘老爹走了一天,第二天,刘老爹的双腿怎么也不听使唤了。班长不知从哪儿找来一根棍子递给他,含着泪水说:“小刘,爬雪山多艰苦都熬过来了,你一定要坚持住,要跟上。”刘老爹明白班长是在给他打气,但刘老爹也清楚,只要掉队,就走不出草地,见不到毛主席了。
过了两天,想不到刘老爹他们的班长也得了疟疾,全班人急得团团转,倾巢出动找野菜、找草药煨煮,一口汤、一口药喂班长。可是,班长的病不仅来得急,而且比刘老爹更严重。两天后,班长还是倒在了茫茫无际的草地上,再也没有醒来。
那年,班长19岁,刘老爹17岁。只有刘老爹心里明白,班长的那碗猫肉汤,多半给了刘老爹,自己却只舍得尝了个味道。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楚雄彝族自治州政协委员、州文联主席、州作协主席)